首页

学院新闻

current location: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重点专项“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GFC)发电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6  点击量:

2025429日,由重庆大学牵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朱恂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重点专项“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GFC)发电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重庆大学顺利召开。项目承担单位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湖北工程有限公司等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余年副院长、推荐部门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高新技术处杨梅三级调研员、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付乾副院长、责任专家清华大学李水清教授、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勇教授级高工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项目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晓东教授、浙江大学周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屈治国教授、清华大学史翊翔长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官万兵研究员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聂立总经理,以及项目单位代表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廖强教授等专家参会。

会议由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付乾副院长、清华大学李水清教授分阶段主持。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余年副院长致欢迎词,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学科布局,将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作用,从科研政策、项目组织、人才队伍等方面对项目的实施予以保障,确保项目团队高质量的完成规定任务和考核指标。余年副院长和付乾副院长共同为项目咨询专家颁发了聘书。

会议现场合照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余年副院长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付乾副院长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高新技术处 杨梅三级调研员

项目负责人重庆大学朱恂教授从研究背景与关键问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创新点与预期成果、项目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项目组织与经费安排、项目成果呈现形式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项目总体情况及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胡润教授、重庆大学朱恂教授、湖南理工学院万忠民教授、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赵先兴项目经理分别围绕课题目标、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课题实施计划与实施节点、成果呈现及测试方法、课题研究进展等方面详细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

朱恂教授(项目及课题二负责人)

胡润 教授(课题一负责人)

万忠民 教授(课题三负责人)

赵先兴 项目经理(课题四负责人)

项目论证专家组就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审阅、质询和讨论,对实施方案内容、核心目标、技术路线、各课题接口关系、关键进度节点和具体计划、成果及交付形式等给予了肯定,并结合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难点,对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指导意见,希望项目及各课题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期待项目顺利实施,推动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工业化应用,助力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项目责任专家 清华大学 李水清教授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张勇教授级高工

项目咨询专家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王晓东教授

浙江大学 周昊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屈治国教授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官万兵研究员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聂立总经理

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 廖强教授

项目简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重点专项“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GFC)发电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朱恂教授担任负责人,项目牵头单位为重庆大学,参与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IGFC)是将煤气化与燃料电池结合的新一代绿色洁净煤电技术。相比较为成熟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作为IGFC首选燃料电池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成为制约IGFC发展的关键瓶颈。目前,国内外现有SOFC主要以氢气或甲烷为燃料,以煤制合成气为燃料的SOFC研发极为缺乏,以合成气为燃料的SOFC产电机理及特性不明、电堆放大及高紧凑系统集成缺乏理论指导、系统运行控制策略欠缺、大功率合成气SOFC系统长时稳定运行缺乏验证,亟需开展相关机理研究、突破技术瓶颈,推进 IGFC 技术发展。

项目聚焦IGFC发电关键技术,旨在突破以煤制合成气为燃料的大功率SOFC发电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实现百千瓦级IGFC发电集成系统高效长时稳定示范运行,拓展百兆瓦级IGFC系统优化设计,为IGFC发电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负责人简介

朱恂,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技术、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热传质、节能减排及可再生能源转化等领域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管专业组委员,《Case Studies in Thermal Engineering》主编、《carbon Neutrality》副主编、《DeCarbon》编委,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最美教师”;发表SCI国际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